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以來,撤桶并站、倡導定時定點投放,引入專業廢品回收機構、可回收物清運不過夜……記者近日了解到,北京豐臺區新村街道怡;▓@社區每日廚余垃圾量從240公斤增加到1800公斤,其他垃圾減少近1000公斤。 經過宣傳,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有所提高。“條例施行以后,居民廚余垃圾分出率有一定提高。”北京市城管委設施處副處長蔡華帥說,尤其是5月中旬以來,居民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明顯增加。 垃圾結構變化表明分類見效,北京家庭廚余垃圾分出量明顯增加 廚余垃圾是垃圾減量的重點、難點。記者近日從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了解到,5月1日至25日,居民家庭日均分出廚余垃圾622噸,比4月日均量增長118%,其余垃圾日均清運量比4月日均量減少15%。據了解,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總清運量為1011.16萬噸,平均每天2.77萬噸。其中居民家庭廚余垃圾清運總量為19.49萬噸,平均每天534噸。 “垃圾結構的變化,說明分類在逐步見效。我們社區是個大型社區,常住人口近4萬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近20噸,F在居民們已經對垃圾分類有了逐步的認識跟配合,這讓我們很受鼓勵。”怡;▓@社區居委會主任姜琳娜說。又如,魯家山餐廚垃圾處理廠,條例實施前每天接收約100噸廚余垃圾,近十天每天接收廚余垃圾增至150噸左右。 記者所居住的小區垃圾投放也出現了幾個明顯變化——先是原來的垃圾桶被貼上了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標簽,但似乎還是在統一混裝清運。幾天后,垃圾桶從樓門口移到了小區門口一片空地上,并由綠色廚余垃圾桶、藍色可回收垃圾桶、紅色有害垃圾桶和黑色其他垃圾桶取代了之前清一色的黑色垃圾桶。垃圾桶的正規區分讓大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高漲起來,基本沒有人再像之前一樣將所有垃圾一股腦扔進一個桶里。 廚余垃圾需“裸投”,可降解塑料袋也不能混裝 記者在近期的垃圾分類投放中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廚余垃圾要求“裸投”,即在最后入箱時應打開垃圾袋,把果皮、菜葉等垃圾“裸投”進桶里,垃圾袋則屬于其他垃圾。但如果真這么做,污物臟水難免會沾到手上甚至濺到衣服上,且夏季氣溫高,暴露的廚余垃圾如果不能及時清運并盡快清洗垃圾桶,那臭氣熏天的味道想想就令人生畏。 這兩天正好社區工作人員在小區做強化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記者便將這個困擾提了出來,工作人員表示這確實是個問題,所以現在廚余垃圾暫不強制必須裸投。一位居民建議說,可把家里垃圾桶拿下來直接扔廚余垃圾,并建議在垃圾投放處裝一個水龍頭,可用來沖洗垃圾桶。一位阿姨馬上反對道:“真要這樣院子里就會污水橫流,不是又造成環境污染了。再說,有的人是出門上班或辦事順便扔垃圾,拎著桶下來還得再回家一趟,多麻煩。” 還有人說現在使用的都是可降解塑料袋,即使不分開處理也沒啥問題。經記者上網咨詢,專家的解釋卻大相徑庭:“廚余垃圾如果用于堆肥,大約1個月即可變成肥料,而即便是可降解塑料袋,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也至少要半年才能充分分解,如果深埋在地下,這個時間將更長。”專家提醒,即使是可降解塑料袋,也不應和廚余垃圾混裝混運。 記者調查發現,在投放廚余垃圾時和記者有類似煩惱的人不在少數。“每天把廚余垃圾從袋子里倒出來時都生怕沾一手。”“廚余垃圾桶就像放在家門口的泔水桶,關上蓋兒怕用手打開不衛生;敞著蓋兒又有臭味兒招蒼蠅,嚴重影響生活環境” …… 為此,一些小區也想了一些土辦法,如北京城建城承物業筑華年小區物業公司自制廚余垃圾“破袋”神器,安裝在“綠桶”上,業主可以先把垃圾袋沉進桶里,再把垃圾袋鼓起“肚子”的地方對準桶上的“神器”輕輕上提,塑料袋頓時“開膛破肚”廚余垃圾落進桶中,業主們稱贊其為“不臟手神器”。 豐臺區居民小熙介紹說,她所在小區在垃圾桶旁放置了5個鐵架子,上面寫著“廚余垃圾收集站”。“居民只需把分好類的廚余垃圾放在架子上,垃圾分類指導員會把這些廚余垃圾的塑料袋打開,統一倒入專用垃圾桶。”小熙說,這樣的確很便民,但卻累壞了垃圾分揀員。而且廚余垃圾倒入沒有嚴格密封的垃圾桶里,非常容易腐敗變質,導致臭氣熏天,還有可能滋生蚊蠅。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夠替代塑料垃圾袋嗎?據了解,在德國、日本等垃圾分類起步較早的國家,政府鼓勵民眾使用可重復利用的布袋、塑料瓶裝垃圾。北京工商大學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孫輝表示,“目前超市售賣的可降解購物袋0.5元到0.8元一個,如果日常使用這種廚余垃圾袋,居民投放垃圾的成本比較高,接受度可能就更低了”。 如何才能在兼顧環保、便民和成本低的前提下,解決廚余垃圾投放時的衛生問題?”希望有關部門能對這一問題有所關注,盡快拿出更好的解決措施。 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熱情較高,四大類熱點訴求亟待解決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五棵松街道的陳先生主動報名成為小區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在垃圾投放點前幫助指導居民垃圾分類,“最近明顯感覺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試著進行分類。”“我經常會聽到樓下鄰居問物業人員一些垃圾分類的‘易錯題’,”北京昌平萬科城的業主梁麗說,“每次都有物業人員耐心講解,比如大棒骨、玉米芯不是廚余垃圾,屬于其他垃圾;牛奶盒洗凈以后才是可回收物,若沒有洗干凈,則屬于其他垃圾。” 隨著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相關來電量也多了起來。據統計,截至5月14日18時,12345熱線接到垃圾分類相關來電6020件,其中咨詢電話251件、建議146件、訴求5623件。涉及問題從“地毯、樹葉算什么垃圾?”“北京有沒有垃圾分類體驗館?”到“個人未按照規定投放垃圾的處罰標準”“如何查找有回收垃圾資質的企業”等。 除了咨詢,市民有關垃圾分類的訴求在所有來電中占了“大頭”,超九成電話為市民反映各類訴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部分社區還未開始進行垃圾分類;二是生活垃圾混裝混運現象依然存在;三是垃圾桶設置不合理;四是投放垃圾的時間短。12345熱線中心為此組建了有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小組,有專人負責分析每日市民反映的情況,根據責任權屬及時交辦到相應承辦部門,并跟蹤辦理情況。 |